纺织博物馆——历程馆简介
2017-01-24

      上海纺织博物馆的第一个展馆——历程馆,它以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史实,演绎上海纺织的发展历史,纺织的出现也正是人类从刀耕火种向文明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古代上海纺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古人生活”场景,我们可以通过这组场景来了解下我们的纺织起源。中国纺织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用兽皮树叶来遮身御寒。这也就是最原始的纺织服装。他们手中的缝纫工具我们称为骨针,这枚不起眼的骨针在纺织史上却有着大意义。我们可以看下这边的实物,人们当时就用动物的细骨磨成针,故称为骨针,直到铁针的出现,骨针才被完全替代和淘汰。正是骨针的发现让我们明确知道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缝纫了。

      这是狩猎工具——铜箭簇18件。很多的小兽皮也就是通过这些捕获而来。上方图片是五、六千年前的葛布残片,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用葛纤维能织出葛布用于衣着。

      对面是我馆的第一最,一件最古老的织物,它是出土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木乃伊身上的古织物残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位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传说中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就是她。她偶然发现了蚕丝并将其织成了丝绸,随后传授人们养蚕取丝的方法。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关于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纺织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普遍。

      说到蚕丝,我们都会想到一条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屏幕中播放的就是丝绸之路的相关介绍。当年汉代张骞通西域,将中国的丝绸产品及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中东和欧洲,史称“丝绸之路”。这也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是世界蚕丝的起源中心。

      说完丝绸我们再来看看陶俑,这里展示的是出土于尧舜时期至宋朝时期的陶俑,我们也叫作服饰俑。服饰渐渐成为人们的装饰,除了有美观和表示职业的功能外,服饰也逐渐演变成可以表示尊卑等级的功能。比如丝绸价值昂贵,有地位和有身份的人才能穿戴,平民百姓只能着麻布衣衫,称为“布衣”。而服装的色彩等级规定也十分严格,如黄色属帝王专用,违禁则会招来犯上杀身之祸。

      了解了陶俑我们来看下布纹陶量,这也是我馆第二最,全国最少见的文物,目前全中国仅存两件,一件就是您眼前这件展品,另一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人会问,这些陶陶罐罐怎么会和纺织有关联,其实早在战国之前,作为结构支撑的纺织品就被运用到了古陶的制作当中。包裹着麻布的陶坯,进炉烧制,不耐高温的麻被烧毁,而无意间却将麻纤维的布纹留在了陶制品上,所以称其为布纹陶量。

      下面让我们通过这口古水井来了解下我们古代上海纺织。上海在古生代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6000年前, 现在的上海西部逐渐成陆。在青浦崧泽下层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村落遗址,并在遗址中发现了这口6000年前古水井,水井开挖在居所之中,这也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人类居住地,而这口井就是仿造青浦崧泽下层发现的水井,也正是在这口水井边发现了麻作物的存在,所以麻是最早出现的天然纤维。

      麻,丝我们刚刚有简单介绍了,下面来讲讲棉。棉花是很晚才传入我国,它由南北两路传入中原。由于种植棉花比种麻方便,产量高、加工简便,做出的服装也比麻舒适,因而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再加上由于上海地区处于长三角洲冲击平原东端,土壤呈咸碱性,加上亚热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很适宜棉花的生长,于是种植棉花渐渐在上海地区普遍起来。到了明代,由于当时政府大力推广和鼓励,上海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逐渐成为了最主要的农作物。

      这位是古代纺织的代表人物黄道婆,她是上海松江乌泥泾人,因家庭贫困,曾流落海南多年,从黎族人那里学到纺织先进技术,回到故乡后,不仅推广纺织技术,而且改革纺织工具。黄道婆的改革使乌泥泾的织品花色多,品质好,当地的棉布是名满天下。从此棉布取代麻布等成为最主要的衣料。

      这是我馆的第三最,一块份量最重的石头。这是古代踹布石,因形似元宝,被称为“元宝石”,重达350公斤。在青岛、天津、南通等地纺织博物馆都有这样一块元宝石,东方明珠上面也有一块,那这块有何特别之处,堪称为最呢。这是块全国极少见的双面都有对称精美图案的元宝石,且图案的纹样也相当考究和精致,分别有祥云纹、水波纹和骏马图。有骏马图的这块元宝石就是当年敬献给忽必烈,因为他们都是在马背上战斗和活动的,所以是极为少见的纹样细致元宝石真品。

      可如此珍贵却笨重的元宝石到底在纺织中有何作用呢?这块元宝石原名为踹布石,重达350公斤,是在织物进行整理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操作者脚踏两端,手持一根木杠保持平衡,来回进行踩压,目的是使布匹更平整、紧薄有光泽,这道工序叫踹布。这是晚清时期正三品穿着的三件衣物,分别是八团牡丹纹样的便装、黄帝御赐的黄马褂以及晚清三品夫人的便装。这件虽是便装但正反两面双绣,做工极其考究,可见服饰对于身份地位象征的重要性。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部级。

      下面看到这件实物展品是我馆的第四最:一件最难寻觅的文物。这是台晚清时代的织布机,难得的是这台织布机的所有部件都齐全,到现在还可以穿梭作衣。原本这台织布机在金山朱泾一户老人家阁楼上闲置,它的最后一代女主人晚年89岁时就是在这台织布机上织布时去世的,她的后代也一直将这台织布机放在阁楼作为对故人的一种纪念。馆长在四顾茅庐后才得以征集到这件宝贝。世博会时,电视台曹可凡等主持人来我馆还专门录制拍摄了这台织布机。边上是经过黄道婆改良而成的三定纺车。由一定改良成三定,大大加快了纺纱效率。这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

      当中展柜还展示了多种仿真mini版的小型织布机,分别有卧机、大小花楼织机、斜织机等。浙江人江良通在静安寺开设了国内第一家西服店。十八世纪后,上海棉布被外国人称这为“南京布”大量出口欧美。

      这一场景还原的是七宝古镇棉纺织业贸易时的繁荣景象,宛如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当时七宝古镇是整个上海绵花水陆运输、布庄买卖的集贸市场,也可以说正是这里奠定了纺织是上海母亲工业的一个重要开端。

   

  2近代上海纺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近代上海纺织。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激发了上海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手工纺织成为了养家糊口的生计来源,由此像这样的家庭作坊日益兴起,男耕女织成为了老百姓家的普遍现象。这里一萝萝放着的就是棉花,棉花里是有棉花籽的,我们日常衣着用的棉花都是去除了棉花籽的,这台就是去除棉花籽的机器松花机。

      随着家庭作坊的日渐成熟,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纺织业,仅用30年时间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和支柱。展柜中是扇套、镜套、荷包、腰包、绣花鞋。这边展示的是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衣物,从清未明初的长衫到明国时期富贵衣,当时上海百乐门里头牌舞女一般就穿着这样的披风,以前是把毛皮放里面。

      这是李鸿章命人建造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俗称“老洋布局”,历经变革,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历史先河。耗时10年建造,是一座砖木结构典型的徽式建筑,选址在杨浦的杨树浦路87号,图为建成后制造局的大门。然而却仅用了3年因失火而全部烧毁,非常可惜。烧毁后李鸿章命盛宣华重建,历经时代变革,制造局被荣家收购,并迁至于此。盛宣华是一位有名的实业家,像交通大学以前是南洋工学,天津大学都是他一手创办的。

      上海近代纺织在民间资本注入后,外商也开始对上海纺织进行了投资,英、美、日、德、法等国都在上海开办各类纺织厂,市场竞争是日趋激烈。而与纺织相关的物品也正是纺织成长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展柜中这一大一小两杆称,大称是用来称棉花包,这样大的称砣现在也是非常少见的,我们也可试想下,这棉花包是要有多重,才能用得上这样大的称砣,整整200斤。小称在典当行称金银手饰,在中药铺称药材,那小称在纺织里用来称什么呢?染料粉,困为染料粉的配比工艺是要求非常精确的,为此就要用到这个小称了。

      这是华新织布新局,后改为恒丰纺织新局。这是上海第一家毛纺织厂——日晖织呢厂。这是1895年,上海纺织纱锭在全国的比例示意图。

   

  3母亲工业的崛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为集中城市。上海产业工人28.5万人,其中纺织行业就有20万人。纺织的崛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一定的关联,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忙于战争,无暇向远东投资,也无货向中国出口,反而要进口大量纺织品,这给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批纱厂相继开出。

      这边还原的是我们苏州河的一角,出于水路运输和取水救火便利的考虑,大多数纺织厂都选址在苏州河黄浦江一带,苏州河,母亲河,它也见证了上海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史。上面堆放的就是纱包,就这样一个纱包就重达200斤,当时就靠人力来扛。后面这家就是中国第一家托拉斯企业,自织自纺自染。

      穆藕初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在上海创办德大纱厂、厚生纱厂。他和现代管理学之父泰勒有过交流,也是国内引进泰勒制管理的第一人。说到纺织实业家,有这样两对兄弟可谓是上海纺织的风云人物。首先来看下荣氏兄弟二人,荣宗敬和荣德生。荣德生也就是曾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荣宗敬、荣德生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兄弟俩依据“发展实业,应从吃穿两门入手”的理念,在创办面粉厂获得丰硕盈利后,又创办申新纺织厂。 荣氏家族继“面粉大王”后,又成为全国的“棉纱大王”。还有一对兄弟就是郭乐、郭顺。他们从南洋回来先做像胶生意,后从事纺织,创办的永安纺织公司仅次于申新集团。现在南京路上的永安公司就是他们创办的,至今也没有改名。在香港姓郭的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老上海人都知道,以前只有做中式服装的成衣铺,没有专为女子量体裁衣的店。1917年上海川沙人金鸿翔、金仪翔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创办了这家鸿翔时装店,是一家专为女子量体裁衣的时装店,宋庆龄。此后,上海服装业就有了本帮(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红帮(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红帮裁缝”)之分。现在在353广场的8楼。

      刘鸿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有“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球大王”“之称,收购日辉织呢厂后,在浦东周家渡开办章华毛绒厂,继而成为“呢绒大王”。

      这是杭州商人吴秀英开办的云章衫袜厂,是上海最早的针织业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生产针织内衣的企业。

      刚刚说了呢绒、针织,下面来说说上海的毛巾被单业,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到三友实业社,三友取“岁寒三友”,“实业救国”之意,三友实业社是上海早期规模较大的毛巾被单生产企业。1912年由沈九成、陈万运、方智达合资创建。五四运动后,国人提倡国货,三友实业社生产的“三角牌”毛巾,深受国人推崇,并将当时称雄市场的日本著名品牌“铁锚牌”挤出了中国市场。

      宝泰绸庄是旧中国著名绸庄,其老板陈保庆投资近百万在上海建立的物华绸厂,是近代中国丝织大厂,厂门前的路就叫物华路。不久又在香烟桥开设物华二厂。

  展柜中是荣氏和郭氏两家相关物品,这匹金马原是一对,是当年荣家在马年双双得子,特地做了一对金双马,并创立了双马牌。

      说到品牌商标我们来认识下一位当年注册商标的达人,他共计注册商标385种,他就是爱国企业家强锡麟。现在在我们眼前展柜中所有商标及商标注册证都是强老一人捐赠。当年德国的阴丹士林蓝染料独占中国市场,强老为打垮外国纺织企业,维持中国企业的地位,强老购买一批阴丹士林蓝贴上自己商标品牌后,以很低的价格向市场售卖,强老高买低卖最终德国阴丹士林蓝再无立足之地。晚年他把所有财富都捐赠给了国家和社会,强老的爱国热情和无偿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当年,不仅德国,还有英、美、日、法等国家在上海纷纷开办各类纺织厂,其比例大大超过华商纺织企业,这是当时日本人亲手绘制的纺织地理位置示意图,仅黄色区域是华商企业,其余都是外商企业。

   

  4抗战后的上海纺织

   

      战争使华商企业数量大量缩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国民政府胁迫一些大企业将资本迁离大陆,一些纺织厂也为避战火,纷纷南迁,主要转向香港,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顶住压力,继续留守上海经营。如申新集团的荣德生率子荣毅仁、永安集团的郭棣活、安达集团的刘靖基等著名企业家留守上海,为上海解放后的纺织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中国,服装生产和经营集于一体,多属商业性质。多数是前店后厂,亦工亦商,产销一体。生产以手工为主,辅以缝纫机,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厂。 

      现在我们看到的实景展区是1948年的南京路步行街原貌。当时上海服装业已形成西服、时装、衬衫、机缝、童装、中式成衣、布鞋、制帽等八个行业,各有自己的同业公会。抗战胜利后,上海有西服、时装、童装店993家,仅这条十里南京路上就有54家。这里也是上海高档纺织品交易的市场聚焦地。上海已成为全国时尚先驱,并赢得东方巴黎之美称。

   

  5支柱产业辉煌

   

      上海纺织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母亲工业的崛起成为了上海的支柱产业,下面展示的就是纺织作为支柱产业的辉煌。纺织的辉煌离不开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军管会委派刘少文接管纺织公司及下属18家企业,并将公司改名为上海纺织建设公司。解放前,上海纺织由官僚企业,民族企业以及个体手工组成。官僚资本占总量的38.5%,全国解放后,官僚纺织企业,变为国家所有的纺织企业。军代表照片和任命通知清楚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纺织用5年分三步完成了公私合营改造,将民族资本的纺织企业全部改造成为国家企业。这四张照片讲述了纺织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从两家工业局并存到合并一家工业局再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这是纺织企业中“赤脚医生”所用的红十字包。

      这里的每张照片都曾是纺织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是三年自然灾害时,纺织旗下的饲养场,这是围垦大跃进回乡支农时的照片。纺织工人以从事纺织为荣,当时纺织外贸出口是需要国家领导签字首肯的,这就是当时国家副主席赵子扬的签文,边上这张照片正是纺织行业管理体制中非常重要的换牌之举。1993年,纺织工业局撤消,取而代之的是上海纺织控股有限公司,纺织完成了体制上的全新转变。这边都是70年代老厂房的一些照片,这是煮布锅。这件是涤盖棉的茄克衫,研发成功后曾风靡一时,当时都是拿到市政府,市领导都穿过的。面料很挺刮,但不耐用,它的一个致命点就是香烟灰一碰上面料就是一个洞,所以很快被淘汰。这是目前上海纺织织出品的织数最高的一块手帕,双股250支,也就是说一平方英寸上平行的织数有250支,可以想像它是有多密多细。一般现在市面高端的男士衬衫织数在80支,家里的床单被单在60支,汗衫在40多支。区别在于300倍放大后,我们可以看到40支的面料就像是一根稻草,粗状物很多,250支的就如同一根头发丝,甚至更细。三楼有一块超跃纺织极限的300支的纺纱纯棉面料,但它不是双股,是2/3股。

      纺织从母亲工业到支柱产业,号称是上海的“半壁江山”和利税大户,1992年上海有471家纺织企业,纺织工人达55万,为上海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沙盘展示的就是纺织全盛时遍布整个上海各个角落的纺织地理位置示意图,当时每四位职工中就有一位是纺织工人,每三户家庭中就有一户人家是从事纺织的。随着触碰屏幕,沙盘中的黄灯,蓝灯,白灯会逐步亮起。当中黄灯是位于外滩24号的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现在是工商银行,纺织工业局搬迁到虹桥。接下来闪烁的黄灯是工业局下属的子公司和企业,蓝灯是各类纺织厂,白灯是纺织的医院和学校。当时纺织系统下有很多自己的医院、学校,这里有统计图我们可以看下,纺织干部学校就是现在的普陀党干校,纺织高等专科就是现在的东华大学。此外,纺织还有自己的疗养院,目前还保有的是无锡马山的疗养院。

      纺织工业中涌现了很多劳模,像这位是全国劳模杨富珍,其所在小组被称为杨富珍小组。这是三代劳模照片,这张是嘉丰厂厂长在中南海开会,会后的和周总理的一张合影。这是第一个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的潘训增,后期他患白内障,老纺织人都称他叫潘瞎子。

      纺织劳模还有很多很多,后面我们还有一面都是劳模墙。那其实除了劳模外,纺织里还真的是藏龙卧虎,这是我们第一个工人歌唱家胡晓萍,当年的一首比赛曲目《我爱我的祖国》获得国际金奖。这是萌芽杂志的副主编郑承义,他女儿郑春华,正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作者,这是诗人陆萍。这些歌唱家,作家,诗人,他们都曾是我们的纺织工人。

      上海纺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为国内纺织发展作出了贡献,还积极开展国际援助工作。这边是对国内,这是对国外援助。上世纪50-70年,上海纺织“连人带马”迁往全国各地,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20个省市,还向全国各地选送了一大批优秀技术骨干。

   

  6第二次创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上海纺织陷入困境,面临第二次创业。当时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了向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发展。以前纺织小厂3、4千人,大厂上万人,究其原因有这样七个,这也促使上海纺织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举措是势在必行。为此1992年12月4日,上海纺织召开了第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并形成“头脑在上海,手脚在外地”的都市纺织格局。这一格局既紧贴上海发展趋势,也符合上海城市定位。这是位于法华镇路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前身是上海第二织带厂,是上海纺织破产的第一家国有企业,也拉开了上海纺织产业调整的序幕。随后,上海纺织运用关、停、并、转、破、卖、租、迁等方式,进行战略转移。老百姓心目中的铁饭碗国有企业相继倒闭。

      1998年1月,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在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也就是在我们这块土地敲响,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而这位手捂额头,低头沉思、表情凝重的工人就是报纸上这位工人,这尊铜像的名称就叫沉思。对于纺织的历史改革他只有沉默地接受,而对于自己今后未来之路他又不得不深深地思考。所以他这一捶砸的不仅是机器更是自己的饭碗。他背后是当年拆下的一台日本进口的粗纱机,也是我馆唯一一件纺织机器实物,为了展示效果我们将其竖了起来。

      经过第二次创业和压锭一千万,上海纺织重新构筑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大服装、大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推进品牌战略。除了把经营良好的品牌如“三枪”、“海螺”等做大以外,对企业总体效益差,但产品具有社会影响的知名品牌,积极抢救。

      此外,在第二次创业中,上海纺织充分运用上海口岸外销优势,利用产供销一条龙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纺织品对外贸易。照片分别为李岚清、吴仪和陈至立为新联纺进出口公司成立十周年题词。

      这也告诉我们纺织厂虽然倒闭,但是纺织业永远不会倒闭,也不会是夕阳产业。上海纺织在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的同时,有大量多元经济和民营企业崛起,2004年上海有各种纺织企业有8956家,从业人员44万,另有服装制造业有70万人,共114万人。上海国有纺织目前有1.9万人,虽然和之前的55万是根本没法比的,但是人均产值却翻了40多倍,95年,人均产值只有1.5万。这也证明我们的改革是正确的。现在上海纺织一家工厂在金山,叫申安纺织,一家在浙江大丰,浦东还有个三枪的工业城。

      随着上海城市定位和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其中大家熟悉的吴尔愉通过再就业,从纺织女工到空嫂,并成为全国劳模。此外,还有商嫂,的嫂,地嫂,巴嫂等等,很多纺织工人在再就业岗位上继续为社会作出了新贡献。而当时遍布整个上海的纺织企业和工厂,在原本是纺织企业的地块上一座座上海新地标拔地而起,纺织为了上海城市发展腾出了足够的空间,做出了巨大贡献。像东方明珠,它的两个脚就踩在我们两家纺织厂,还有世博中心园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亚新生活广场,我们博物馆后面的月星家具等等。此外,为了配合上海城市改造,上海纺织还让出许多地处市中心的企业配合地铁建设。

   

  7、科技与时尚

   

      随着第二次创业,上海纺织迎来第二次辉煌。科技与时尚正是现今上海纺织的发展定位。这是位于杨浦的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模型。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制造业排名第87位,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之一。屏幕上播放的是上海纺织和上海市政府合办的上海时装周和上海时装节。为了展示更多更全的纺织科技与纺织时尚,我们在3楼专门设立了科普馆。

      这是目前上海纺织在内环,中环,外环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这是在虹桥的纺织行政总部,这是M50,它的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纺厂,这也是中国首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创意园区。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大型厂房基本都在市郊,这是位于浦东康桥的三枪工业城。

01月

24

2017